陈姓宝宝起名大全(刘姓起名字)_重复

劉姓的历史源流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的Schultz、Mueller、Shmildt;苏联的Ivan

陈姓宝宝起名大全(刘姓起名字)_重复

  劉姓的历史源流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的Schultz、Mueller、Shmildt;苏联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刘姓,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1990年,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亿人口的5.4%。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天下,李半边"。刘姓的确分布很广,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刘姓在今日中国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具体从刘姓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这4省的刘姓人口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川分别集中居住有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这里的刘姓分别占本省总人口的6%和5.5%。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占了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6%。刘姓人口中以O型血为主,占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总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占30.4%;再次是A型,占28.4%;AB型只占9.6%。一、刘姓的祖源1、劉姓的根从字形结构看,"劉"字是个形声字,它"从金、从刀,卯声"。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构成"劉"字的这3个偏旁部件中,"卯"是刘字的声符,代表刘字的语音;"金"和"刀"才是劉字的义符,代表劉字的字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推出,劉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劉"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在现在最古老的汉语传世文献《尚书》中,就有关于劉这种兵器的记载。《尚书》的《顾命》篇有"一人冕执劉,立于东堂"一句。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选用劉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原来,斧钺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劉,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当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劉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劉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劉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来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你瞧,那原始的巨斧----劉,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有力啊!原始漢语部落从中亚向昆仑山播迁,后在甘肃与藏缅分家,东向占领汾渭流域,最后占领华北平原西部,使当地土著(蒙古群)臣服。这些漢族先民中的一支氏族定居刘邑(今河北唐县),在征服自然和社会阅历中,充分认识和感悟到劉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劉来作为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劉便成为该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2、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神农氏(首都淮阳)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有牛氏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黄帝长大后,先征服汾河谷地,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黄帝有25个儿子,建立12个姓氏。其中,黄帝正妻嫘祖生两子:长子玄嚣(青阳),被分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颛顼都帝丘,死后亦葬于帝丘。颛顼死后,帝喾继位。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是黄帝长子玄嚣(姬姓)的孙子、蟜极(姬姓)的儿子、颛顼的堂侄。帝喾生于穷桑,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今商丘),实住帝丘,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汾水流域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意思是"能制作陶器的大的部落"。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当上天子后,离开刘邑,来到首都帝丘。为便于统治天下,也为了都免受洪水威胁,尧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尧有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尧有10个儿子,分别是监明(早死)、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其中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子的资格。后来四岳又推荐了虞舜。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五伦之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事,亦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尧帝在位长达98年,于辛巳年去世,享年118岁。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重登天子之位。帝尧陶唐氏的一支后代以陶为姓。3、刘累御龙氏丹朱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名"丹朱",意即"红上加红"。父亲尧当上天子后,由于大哥监明早死,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务,继续住在刘邑。舜当上天子后,将丹朱改封于于房(今遂平西南40里吴房故城),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的记载。这说明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丹朱擅长围棋,被尊为围棋始祖。围棋除了游戏外,还有一个作用是用于占卜。尧将帝位禅让舜,却把棋艺传给爱子丹朱,此举是"传舜以王权,授丹朱以神权"。也正因此,房人氏族在其后逐渐强大起来,夏、商之时,朝廷亦不敢等闲视之。丹朱嫡长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周朝时周昭王娶房氏,房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体,生下周穆王。丹朱第36代孙房钟,周昭王时仍袭爵为"房邑侯",其子房沈。房沈第11代孙为汉司空房植,第12代孙房雅于前32年为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东)太守,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繁衍成为望族,后又因南朝梁武帝时(502-557年间)房景伯在清河任过太守,唐朝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由于尧长子监明早亡,尧第九子源明把儿子式过继给大哥监明,继承监明的家业和庙祀。丹朱改封于房后,式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务,继续住在刘邑。刘累是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手掌中就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是"累"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因此我们可以称刘累为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正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惠连孙子董父)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在位的第三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裔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南迁到豕韦。颛顼孙子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唯一的儿子陆终娶炎帝四岳族的一支鬼方氏的女媸为妻,生有六个儿子:樊、惠连、篯铿、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来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部落;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部落;篯铿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部落;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妘姓部落;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部落;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部落。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部落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部落,合称"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河汉之间。三子篯铿,又叫彭祖、大彭。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称大彭国。大彭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猪)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禹的关系亲密。颛顼-炎帝共工后裔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时,彭寿亦去参加。禹建立夏朝后,唐尧、虞舜旧国大彭国仍列夏朝诸侯。夏王启十一年,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阳,辖地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的地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巩义市)向父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伯",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代东方的一个大诸侯国。彭伯国与夏朝同为颛顼-炎帝后裔,一直忠于夏王室,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寿的庶孙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的废韦城,今名妹村)立国。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夏代时,彭伯国势力大,地位高,其分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后来彭伯国迁往今河南原阳,周武王时被灭。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豕韦一带。刘累因"屠龙事件"逃到鲁山后,原来的刘氏族(即御龙氏)中有一部分随他迁到今河南鲁山一带居住下来。为了避免招摇,刘累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赐给他们的御龙氏的名号,对外仍以他们原来的旧氏族名称----刘氏相称。这支迁到鲁山的刘氏部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族的始祖。迁到鲁县的这支刘氏族,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也许是想进一步隐居避祸吧)而继续迁徙,最后向北到达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一带,在此定居下来。于刘氏族长期居住生活于此,这一带后来出现了一系列与刘氏有关的地名:刘累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氏久居之地后来就叫做刘聚(偃师县南40里缑氏镇之南20里的刘庄),此外这里还有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这支刘氏族的生命力非常强,他们在河南偃师一带以"刘"为族姓徽记顽强地生存下来,历经夏商周数百年,一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成王征服、吞并。但生活在这里的古老的刘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后来郑国日益扩张,偃师的刘氏族被郑国吞并,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公民。他们一部分仍留居郑国,另一部分向东迁徙到今山东曲阜附近,并在那里留下了"刘"的地名。前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等4处地方,使之变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前599年,周定王又将刘封给他的弟弟季子做领地,建立起姬姓的刘子国。季子去世后被谥为"康",因此又被称为刘康公。季子的后人,以采邑为氏,称刘氏。于是刘子国的王族是姬姓刘氏,百姓则是祁姓刘氏。姬姓刘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姬、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如,始祖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刘夏,史称刘定公,周景王时(公元前544--520年),刘夏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刘定公也娶范氏为妻,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这个时期周朝王室的朝政,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刘献公没有嫡子,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刘文公。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周王(即周悼王),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姬匄为新的周王(即周敬王)。公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姬姓刘氏家族,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刘子国的祁姓刘氏仍然存在,成为现在刘姓的先祖之一。刘累出奔鲁县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龙氏称号,又收回了刘累的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人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豕韦的刘氏族驱逐出境。刘累的这部分未来得及逃走的族人被赶出豕韦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来的祖居旧地刘邑居住。他们这时已被迫取消御龙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己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4、商豕韦氏-唐国-杜国夏商鼎革之际,因刘邑靠近商的勃兴地滦河、永定河,且双方同为帝喾后裔,所以率先归顺商朝,并一起攻打夏王朝。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朝的彭姓豕韦、顾、昆吾温等国,就将留居在陶唐氏旧地的这支刘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氏族称号。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前1250─1192在位)中兴,于武丁55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彭姓豕韦氏亡国后,一部分旧贵族辗转逃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原(今扶风与岐山县交界)为都的西周。周武王灭商时,韦国君遐率军参加。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刘氏族便又从刘邑迁回豕韦(从今河北唐县来到河南滑县韦乡),而且再改陶唐刘为豕韦氏。公元前1160年,商王封自己的小儿子于豕韦,将居住于那里的祁姓豕韦氏举族迁移到尧(祁姓豕韦氏始祖)都平阳附近的夏墟(今山西冀城西),与夏遗民杂居,首领仍号称唐侯,国号又由豕韦氏改为唐。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祁姓尧帝的一支后裔(也有人认为是姬姓黄帝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广安门)、一支后裔封于被周文王灭亡的九黎族黎国故地(春秋时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所灭)之后,又将已经存在的亦属祁姓尧帝后裔的商朝旧国唐国加以追认,仍封唐侯。周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恩准韦方国返其祖先的豕韦故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的妹村),称韦伯国;又准其同宗的彭伯国在今河南原阳县复国。西周建立几十年之后,周成王(前1042─1021年在位)时,因唐人与旧主商人暗通款曲、最后联合作乱,便派周公灭掉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唐国人迁徙到首都镐京附近的杜城[炎帝裔后土部落图腾崇拜为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遂将居地(今长安县东南杜曲)称杜城]加以监视,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至此,刘氏族又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并从此由唐国人改称为唐杜氏。并非所有的唐国宗师都遵守周成王命令迁到杜城,一部分唐国宗室率领族人离开唐国散在诸侯各国,以古国名唐为氏,成为今日唐姓的主源(唐叔虞的后代中也有姓唐的,构成唐姓的旁支)。周公东征平叛,周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菏泽东南成武),去加强对东夷的统治。韦国历史上数次被商朝-陶唐欺压,幸亏西周帮其复仇,所以一直都忠于周王室,与齐、鲁共同监视东夷,护卫周王室。东周时期,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南迁于同宗的大彭国的故地彭城(今徐州),仍称韦伯国。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彭伯国人由河南原阳逃回故地彭城,与同宗韦伯国人会聚。唐国迁于杜城时,国君为晖,更国名为唐杜国。晖娶王氏为妻,生子智。智妻魏氏生子皙,晳娶金氏生子贯。贯娶熊氏生子行义,行义娶姜氏生子知。知娶魏氏生子鼎方,鼎方娶戎氏生子聪,聪娶曾氏生子伯。伯即位为杜国国君后,又称杜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为"伯"爵。公元前785年,周宣王宠妃女鸠,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去引诱他。杜伯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诬告杜伯欺负她。周宣王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死,他的子孙大都逃往中原,杜伯的叔伯兄弟及后裔没有受到案件牵连,继续留在杜城,杜国继续存在。后来周王为杜伯平反。春秋初年杜氏国被秦所灭,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杜伯次子温叔,逃到鲁国去,始以故国名杜为氏。鲁昭公时(前541--前510年),鲁国公室大权被季孙、叔孙、孟孙三贵族控制,温叔后裔杜泄被叔孙豹聘为家臣。鲁定公时(前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势力已强于叔孙、孟孙两家,想要尽捕杀叔孙豹的家臣,杜泄惧,携家人偷跑出鲁国,投靠楚昭王(前515—前489年)。杜泄子杜绰任楚国大夫。杜绰长子杜段以才学著名,袭父职任楚大夫;杜绰次子杜挚,西入秦,被秦孝公任为朝臣,反对商鞅变法。杜段子杜赫因叔父杜挚曾任秦国大臣,对强秦十分向往,便投靠了秦昭襄王,屡建奇功,被秦国拜为大将军,封于南阳衍邑,于是称"杜衍"。杜赫少弟未随兄长入秦,而是迁居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东北),传至汉武帝时以豪族被迁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北)。西汉末年有杜邺,与杜钦(杜周之孙)均以才学闻名,汉哀帝即位后,杜邺任御史大夫,出任凉州(治今甘肃张家川县)刺史。杜邺之子杜林,任王莽新朝的扶风(治今陕西兴平)郡吏,更始年间农民军杀王莽后,杜林和弟杜成避难于河西(治今甘肃武威)。汉光武帝时(25—57年),杜林劝割据河西的同郡人隗嚣归顺东汉,不听,杜林遂辞别隗嚣东返,因教导辅佐刘秀子东海王有功,被召回洛阳任少府卿,46年,又拜大司空。杜林子杜乔,官至丹水长(今陕西商县)。杜赫子杜秉,任秦朝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太守。杜秉子杜札,汉文帝至汉景帝时(前179—前141年),任南阳太守。杜札子杜周,少年时代生长在南阳杜衍。时南阳太守义纵,发现了杜周的才干,遂委以吏职。前127年武帝营建茂陵,又徙各地豪杰富商于茂陵,杜周一家也在迁徙之列。经义纵推荐,御史大夫张汤以杜周为廷尉史。后杜周为御史中丞,成为有名的酷吏。汉昭帝时期(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赐葬于平陵(今兴平市北),其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后亦葬于平陵。杜周有三子:延寿、延考、延年。汉武帝时,延寿、延考分别担任河南、河内太守。杜延年,首先作大将军霍光属吏,昭帝始元年间因告发上官父子与盖主、燕王谋反有功,被封为建平侯。此后得霍光赏识,渐近中枢重务。宣帝即位后,杜延年又因拥立功封侯益土,居九卿位十余年。霍光卒后,延年先后为北地太守、西河太守,因选用良吏,捕击豪强而复得宣帝信任。前65年,汉宣帝将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和家产达百万者迁到杜陵定居,杜延年也以列侯、二千石身份由茂陵移居杜陵。同时茂陵杜邺也迁到杜陵。杜延年就是后来的京兆杜氏的始祖。杜延年长子杜缓,跟随中郎将赵充国击匈奴,前52年,回长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汉元帝时,经济衰退,西羌反叛,杜缓捐资数百万钱支援军队。杜缓之子杜业,官至太常,痛恨宦官、外戚专权。杜延年第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杜熊之子杜少卿,官至荆州(治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职数十年,杜姓人遂慕名迁居荆州郡所。杜少卿有子杜穰,任谏议大夫。杜穰之子杜敦,任西河郡(治今内蒙伊克昭盟东境,后移于今山西离石县)太守,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杜敦子杜邦,任中散大夫。杜邦有三子:杜宾、杜宏、杜繁。杜宾有两子:杜翕、杜崇。杜翕子杜契,任孙吴谋士,后专心学道教,隐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子杜畿,有三子:杜恕、杜理、杜宽。杜恕子杜预。杜预时,京兆杜氏达鼎盛,杜预长子杜锡为吏部郎、尚书左丞,杜预次子杜尹为弘农太守,杜预三子杜跻为新平太守,杜预少子杜耽为凉州军司。但永嘉之乱打断了杜氏家族的正常发展,杜预诸子流徙播迁。杜跻后裔淹留北方。杜尹于永嘉乱时率部伍退守洛阳一泉坞,为乱兵所害,子孙淹留北土。北魏末至东魏初,杜尹六代孙杜顒,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自杜顒开始,即以京兆之少陵为家族墓地。入唐后,杜顒裔孙杜行敏,官常州刺史、荆益二长史,封南阳襄公。杜行敏生杜崇愨;杜崇愨生杜希望,玄宗时官至太仆卿、陇右节度使。杜希望生杜佑,累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王叔文进行改革时,充度支盐铁等使,主持财政工作;806年,拜司徒,封岐国公。杜佑编著《通典》,吸取历代统治经验,为唐统治服务。杜佑孙杜牧。杜锡子杜乂随晋室南渡后定居建康,承父祖余荫,在江左士族中享有"才名冠世"的美誉,杜乂之女杜陵阳又为晋成帝皇后。杜耽永嘉乱发时正滞留河西,为凉州军司。杜耽次子杜某,随父亲杜耽暂避凉州,仕前凉张轨。及苻坚平凉州,杜某儿子始迁返关中,直到宋武帝刘裕伐灭后秦,杜某孙子杜坦、杜骥才跟随刘裕过江。杜耽长子杜顾,于永嘉之乱后即随晋元帝南渡,并在襄阳定居,为襄阳杜氏之祖。杜顾为西海太守,杜顾子杜逊为魏兴太守。杜逊长子杜灵启为南齐给事中。灵启子怀珤为梁、秦二州刺史。怀珤九子在平定548年侯景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在平乱的过程中,襄阳杜氏参与了梁宗室的权力之争,几乎灭门。杜逊次子杜乾光,仕齐为司徒右长史。乾光子渐,为梁边城太守。渐生君锡、叔毗二子。叔毗一直保持着儒学传统,叔毗叔侄四人"各领部曲数百",拥有大宗田产以及强大的宗族武装势力,是势力相当强大的地方豪强。551年,西魏大将达奚武围萧循于南郑,叔毗作为萧循使节至长安请和,从此留居长安。此后,杜叔毗一支比其它侨姓士族率先一步回归北土,进入北周统治集团。北周闵帝时,叔毗为都督、辅国将军、硖州刺史等职。567年,因率部南征伐陈,为陈人所害。叔毗生廉卿、冯石、安石、鱼石、黄石五子,其中,鱼石为隋河内郡司功参军、获嘉县令,其他四子仕宦不详。鱼石之子依艺为河南巩县令并定居巩洛,襄阳杜氏又完成了一次新的迁徙。自永嘉之乱前杜耽离开洛阳算起,在大约300年后,其子孙后代又复归中土,而此时襄阳杜氏的籍贯实际上已再次与郡望分离。杜依艺子杜审言(646~708),字必简,高宗咸亨年间进士,武则天时曾任膳部员外郎,因结交张易之等被流放峰州,后起复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他早年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为"文章四友"。其诗格律严谨,清新雄健,在五律方面成就突出。杜审言子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令。杜闲子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未能进士及第,仕宦不继,天宝中,杜甫由洛阳移居长安,处境日下。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避走三川,历尽艰辛。后流落剑南,为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僚。大历中,杜甫出瞿唐,下江陵,至耒阳时,贫病而死。杜杲字子晖,京兆杜陵人也。杜杲祖杜建,魏辅国将军,赠豫州刺史。杜杲父杜皎,仪同三司、武都郡守。杜杲学涉经史,有当世干略。其族父瓒,深器重之。瓒时仕魏为黄门侍郎,兼度支尚书、卫大将军、西道行台,尚孝武妹新丰公主,因荐之于朝廷。杜杲兄长杜晖/徽,位至仪同三司。杜晖的儿子杜咤,隋昌州长史。杜咤长子就是唐初宰相杜如晦,杜咤次子杜楚客。杜如晦长子杜构袭爵,官至慈州刺史;杜如晦次子杜荷娶城阳公主,贞观中,与太子承乾谋反,坐斩。杜如晦叔父杜淹,字执礼。杜淹祖杜业,周豫州刺史。杜淹父杜征,河内太守。杜淹子杜敬同袭爵,官至鸿胪少卿。杜敬同子杜从则,中宗时为蒲州刺史。杜月笙先祖由浙江海宁迁至上海浦东川沙镇。1888年杜月笙出生,自幼父母双亡,14岁从家乡来到上海谋生,先在水果店当学徒,后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进入黄金荣公馆当差,获得赏识,由佣差上升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的公兴俱乐部。1925年7月,杜月笙在租界与军阀当局庇护下,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成为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三大亨"之一。直接部署实施"4一二"大屠杀后,又及时转向工商、金融业,在黑白两道建立起空前的势力网络。作为成员十万的上海黑社会组织首脑和纵横各界、呼风唤雨的"闻人",他被称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5、晋国风云杜伯的长子隰叔,从杜国逃到晋国(刘氏的唐国旧地)避难,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的大夫,不久又官任士师(负责掌管法律、刑罚、诉讼)。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隰叔生二子,分别叫做士蒍、士荐。士蒍,字子舆,最初继承父业做士师。武公代晋之后仅一年就死了,儿子献公即位。春秋初期的一系列篡杀事件和自己的父祖的所作所为使献公深深体会到了身边众多公室近亲的威胁。为了消除这种威胁,献公开始谋划杀掉"桓庄之族"(即曲沃桓叔和庄伯的后代),献公灭公族的得力助手是士蔿。士蔿挑唆群公子赶跑了富子(桓庄之族中的富强者),又杀掉了游氏(亦桓庄之族)一族,最后卸磨杀驴,再聚杀光群公子。这时,晋国国内已基本没有公族势力了。为了嘉奖士蒍的功绩,晋献公升士蔿为司空(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并将随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采邑。于是,士蒍的族人都来到随地定居,居住在随地的士蒍后人遂以采邑名为氏,称为随氏。士蒍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随氏外,另有一支又以士蒍新担任的官名----司空为氏,还有一支则以他的名字士蒍为姓氏。士蒍生成伯缺,成伯缺生士会。士会,字季,以祖辈的士、随为氏。士会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共同的大显祖。士会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前636---628年在位)、晋襄公(前627---621年在位)。前63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大臣们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人派士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的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620年,以赵宣子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复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至刳首(今陕西合阳县东南金水入黄河处)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秦军大败。士会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呆在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儿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纷纷从晋国逃到秦国,与他会合。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成、羁马(今山西永济县南)等地,晋国军队从此彼于奔命。鉴于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的巨大威胁,前614年,晋国的六大臣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晋国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前593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景公封为中将军,并兼作太傅之职,从此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士会除了继承爷爷士蒍的采邑随地外,前592年士会退休时又被晋景公加封了一块新的采邑----范(今河南省范县)。士会的叔伯兄弟继续住在随地,而士会及子孙则搬到新的采邑范居住,开始以范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士会死后,儿子士燮(范文子)承袭卿位。士燮曾以上军将的身份参加了晋齐鞍之战,以中军佐的身份参加了晋楚鄢陵之战。士燮说晋国的先君到处征伐是因为周围强敌环绕,不战胜他们就会导致国家削弱灭亡,现在三强(秦、狄、齐)已服,只剩下楚国还是晋国的对手,不如留下楚国作为外部压力,以避免国内的变乱。后来,正如士燮所料,楚国战败后,晋国国内大乱,晋厉公灭了郤氏,栾书、中行偃又杀了厉公。士燮死后,儿子士丐(范宣子)承袭卿位。士丐做了中军佐,和上军将荀偃(中行偃)一起攻下逼阳(今枣庄市南),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大力士,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中军将知莹死了之后,荀偃继任,荀偃死后,士丐才做了中军将。士丐死后,儿子士鞅(范献子)走上了前台。秦晋"迁延之役",栾黡(栾书的儿子)弟栾咸和士鞅一起冲进了秦军军阵。结果,栾咸死在秦军之中,而士鞅跑了回来。这下栾黡可不答应了,士鞅只好逃到了秦国的族人刘家(士会留在秦国的后裔)。后来,栾黡死,士鞅又回到了晋国,做了公族大夫。栾黡的儿子栾盈从曲沃反攻的时候,盟友只有魏氏(曾先后和栾黡及栾盈同掌下军)。士丐把曲沃许给了魏氏,就这样,魏氏被轻易地拉到范氏一边。士鞅最后消灭了栾氏,做了正卿。前497年,赵鞅替代士鞅做正卿,范、赵两家开始发生冲突。最后,赵氏联合韩、魏、知(智)赶跑了范、中行。范氏家族领袖范吉射出逃朝歌,依靠卫国、鲜虞国及家族势力的支持实行割据,至前490年春再度被打败,范吉射逃往齐国避难。范氏在晋国的土地与财产被智、赵、韩、魏瓜分殆尽。在此家族历史巨变的过程中,族人或转隶四族,或流亡国外,其中一部分徙居楚国宛城(今南阳市),出了一个狂人范蠡。楚国宛令文种慧眼识才,相约范蠡入越。适越,范蠡为越王勾践手下三重臣(文种、计然、范蠡)之一。前473年,勾践灭吴后随即北上中原,成为春秋晚期霸主。范蠡感知勾践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决定激流勇退,超然辟世。范蠡北入中原,到齐国经商,不久就致产数千金,齐人亦意聘其为相。他感到盛名易招祸端,便辗转来到曹国国都陶(今山东定陶)定居下来,号陶朱公。战国时代,魏国范睢(范雎)为逃避政治迫害,化名张禄西走秦国,位居相国,带动了范氏在关中的兴盛。范睢后裔范明友在西汉中期官拜度辽将军,奉命统领二万人马出击匈奴,因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顺阳(今淅川县)。西晋左将军、雍州刺史范晷,南阳顺阳(今淅川)人。永嘉乱,范晷子范汪携族人渡江南徙。范汪任东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范汪子范宁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范宁子范泰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灭桓玄,范泰出任东阳太守,助刘裕打败卢循,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范泰子范晔就是《后汉书》作者。范晔因参与政变被处决,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同时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蔼子范鲁连,因其母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范晔侄孙范缜继承与完善了范晔的无神论的思想,范晔的无鬼论发展为范缜的神灭论。范滂为东汉司隶校尉,初居汝南征羌(今商水县堰城县交界),后裔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大同)。唐朝武则天时,范滂后裔范履冰当过宰相。范履冰生三子:冬芬、冬倩、冬昌。安史之乱时,范冬芬一支迁居徽州,成为徽州始祖。范冬昌之孙范平,唐宪宗时,先迁苏州吴县,后又迁居豫章(今南昌)丰城县,为江西范氏始祖。范平生范俊,范俊生范逢,范逢生三子克昌、克宽、克仁。范克仁生范进,迁居长安范坊。874年,范进4世孙范堃率家离开长安范坊,迁居福建汀州黄连县(今三明市宁化县属),为宁化范氏始祖。范堃曾孙范如节的长子范衡、三子范衍,一度远迁至湖南醴陵,后又返迁福建清流县,旋又由清流县迁徙宁化县石壁村。范衡子范十郎,官长汀县丞,生11子,辈分是'百'。因族人聚集石壁村,人满为患,乃携家人又迁至汀江之滨的上杭县城开基创业,自号"宁壁"。870年,范冬倩孙子范隋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范隋曾孙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徐州过世,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今淄博西北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朱文翰家。范仲淹生四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范纯祐生范正臣,范正臣生范祖禹;范纯仁生五子:正民、正平、正思、正路、正国;范纯礼生正己;范纯粹生五子:正夫、正图、正謩、正舆、正需。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南宋范成大也是范隋后裔。6、刘姓复姓前614年,当士会和他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晋国时,他的一支子孙后裔,却继续留在生活了7年之久的秦国。这支留居秦国的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他们因为没有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的官衔,于是便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第四大姓刘姓的复姓始祖。这样,刘姓自从舜时监明子刘式封刘得姓,至夏朝孔甲改称御龙氏,此后又相继改称豕韦氏、唐国人、唐杜氏、士氏、随氏,至此正式恢复了"刘"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华刘姓的历史,至此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复姓大始祖定居秦国之后,生子刘明,刘明生刘远,刘远生刘阳。刘明之后,这支定居秦国的刘姓家族都没有封侯进爵,为官任职,只是作为秦国的一个普通姓氏和普通家族而生存繁衍下来。他们象一般的秦国百姓一样,要服兵役和徭役。到战国时期,这个刘氏家族在秦国已传递繁衍了十多代。大约公元前3世纪初,有一个当时正在秦国服兵役的刘阳的第10代孙,在随秦国大军一起攻打魏国的战争中中被魏国俘虏,遂滞留在魏,并且一去不复还。这样,刘氏宗族的一支又从秦国迁到魏国。魏国是由当年士会执政的晋国分裂而成的一个国家,刘氏从秦迁到魏国,也可以说是回归到了祖居故乡。不知是因为魏国乃刘氏故国的缘故,还是因为自己有特别的才能,这位刘氏祖先因被俘而迁居魏国后,竟然受到了魏国的优待和信任,成为魏国的大夫。魏大夫刘某一家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今开封市),这位大夫还在这里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清,就是刘邦的曾祖父。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梁的居民向东远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老的刘清又不得不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起再次从今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砦一带)。中阳里力村疃,东南距离当时的丰邑有12里,原是白银河边的一个地荒人稀、交通不便的小村寨。后来,因为刘姓宗族在此拓荒创业,此地才渐渐地人烟繁盛起来。刘清迁到力村后,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为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于秦国要防患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已过,金流便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因曾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力村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因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又改称为"金刘砦"。刘清娶妻李氏、程氏,生二子:刘仁、刘发。刘发是燕王刘泽的爷爷。刘仁,本名刘荣,字仁,号丰公,是刘邦的爷爷。传说刘仁善于治家,生财有道。在他的辛勤经营和治理下,刘家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刘丰不但会理财,为人还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慈善家。刘仁娶妻赵氏、梁氏,生二子,老大名叫刘煓,老二就是荆王刘贾(可能又名刘叔,绝嗣)的父亲。刘煓(或作刘湍),字执嘉,就是汉朝著名的太上皇。刘煓年轻时就仁爱侠义、豪爽洒脱,爱酤酒卖饼、斗鸡蹴鞠,又喜欢结交市井豪杰、江湖朋友。刘煓平时为人也乐善好施,颇有乃父丰公的风范,因而深受当地乡邻的敬重,被人们尊称为"太公"。刘煓娶妻王氏,名叫含始,史称刘媪。刘媪在汉建立以前逝世,后来母以子贵,被追谥为"昭灵夫人"。刘煓与王含始共生育了4个儿子:伯、仲、季、交。刘伯早年去世,其子刘信封羔颉侯。刘信也无子早死,刘邦就把庶长子刘肥过继给长兄刘伯为嗣。次子刘仲(又名刘喜),汉朝建立时封为代王,他的儿子刘濞后来又被封为吴王。第三子刘季,就是刘邦。第四个儿子刘交,汉朝开国后被封为楚元王,南朝宋刘裕就是刘交的后代。刘邦建立汉朝后,刘煓被尊为太上皇,刘氏家族也举家从古丰邑迁到长安皇宫居住。刘煓与王含始还生育了一个女儿,比刘伯、刘仲小,比刘邦大,很早就死了,刘邦称帝后追谥她为"宣夫人",在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再加封"昭哀后"。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项羽失败后的项氏家族中诸项氏支属,刘邦皆不诛杀,是因为项羽的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险之缘故。项伯后裔被赐刘姓,封为射阳侯,被称为项刘。项刘后来迁到浙江东部,因和吴越王钱廖的名讳相犯,又不是真正的刘姓,于是项刘再次改姓,将劉字去掉卯字头,再去掉竖刀旁,改成了金姓。二、刘家的鼎盛: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今山东定陶汜水北岸称帝,开创了刘氏汉家天下,一个强大统一的汉帝国,矗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我们统一的汉族和伟大的汉文明的基础。汉字、汉语、汉族、汉文化,至此也因刘姓开创的汉帝国而定名。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王者达66人,如东汉、西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伪齐(刘豫)等政权。前后历时650年余。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2年,三汉共计45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长的一个朝代。近500年的汉家天下,刘邦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几何级不继繁衍增长。终西汉一代,刘姓就建立有30多个王国,400多个侯国。到西汉末年,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10万之多。两汉加起来,刘姓封王者和继者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世袭为侯者数以万计。到蜀汉三国之世,刘姓已由丰沛刘氏开基始祖刘清一人之身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拥有上百万之众,分布于全国各地,"遍地刘"的格局基本形成。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刘姓宗族成员,都宣称出自汉朝皇族,自称为汉之子孙、汉室之后。刘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汉后无二刘"的说法。两汉历史上的刘姓汉家皇朝共有26个皇帝、数百个亲王,上万万个诸侯。这些众多的汉家刘氏宗族皇室成员,又可以分为如下几大宗派:1、非嫡系大宗派。属于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的早期西汉皇族,如刘邦堂兄弟荆王刘贾和再从兄弟燕王刘泽家族。燕王刘泽家族的后嗣现在已经断绝无人,但现在还有刘姓族人自称出自刘贾之后。2、刘邦二哥代王刘喜大宗。刘仲(刘喜)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最得太上皇喜欢。当年太上皇就多次拿刘邦与老二刘仲相比,说刘邦不如刘仲,骂他好逸恶劳,没出息。前201年正月,刘邦将刘仲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匈奴于前200年入侵代国,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只好独自弃国逃回洛阳。刘邦大怒,便于前199年9月革去刘仲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后裔现在人数不是很多。刘仲有两个儿子:刘濞、刘广。荆王刘贾死后无人继位,刘濞便由沛侯晋升为吴王,统辖东南3郡53城,定国都于吴(今苏州市)。前154年,刘濞便带领楚、赵等7国公开叛乱,后被周亚夫击败,刘濞被杀,吴国灭亡。刘濞的子孙,除太子刘驹逃亡闽越外,其他均不知下落。刘广被封为德侯。前185年,刘广之子刘通嗣任第二代德侯。前151年,刘通之子刘龁嗣封第三代德侯。刘龁子刘何于前113年嗣封为第四代德侯。刘何做德侯仅1年,便在汉武帝削藩政策之下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国灭亡。前62年,汉宣帝下诏恢复从前被废爵位,改封德侯刘广玄孙长安大夫刘猛为泰山侯。前1年五月,汉帝哀又下诏将刘广玄孙之孙刘勋封千户侯。公元9年王莽篡位,泰山侯国被废除。刘广这一支到东汉时产生了司徒刘崎和太尉刘宽父子。刘广后裔到隋唐时期非常兴旺,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刘氏。3、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大宗。这一派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刘交因跟随高祖打天下有功,被封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市)。楚国当时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3郡36县。刘交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7个:太子刘辟非,早逝;次子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刘礼封平陆侯;刘富封休侯;刘岁封沈犹侯;刘艺封宛朐侯;刘调封枣乐侯。刘郢客在位4年去世,传位给长子刘茂。刘茂响应吴王刘濞,成为"七国之乱"的骨干,后兵败自杀。刘交第三子刘礼继任为第四任楚王。刘礼传子刘道,刘道传子刘注,刘注传子刘纯,刘纯传子刘延寿。刘延寿认为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很有可能当皇帝,便极力巴结依附他。结果,被汉武帝处死,楚国灭亡。刘延寿的后裔有名叫刘璠者,从彭城徙居南康(今江西赣州市),后裔发达,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南康刘氏。刘富原被封为休侯,后来,汉景帝改封刘富为红侯(红侯国地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北)。刘富生5子:长子刘登继位为红怀侯,次子刘辟强和3个弟弟留居首都长安,在汉朝廷任职,以便供养祖母楚元王夫人。红怀侯刘登传子红敬侯刘嘉,刘嘉传子红哀侯刘章,前124年,刘章无子绝嗣,红侯国灭亡。然而,红侯刘富留居京师的那一支子孙,日后却极为兴盛发达,成为刘氏宗氏中最优秀的代表。86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刘辟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职,当时已80岁高龄了。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字路叔,父亲去世后,刘德接替宗正一职,后因被人陷害,被免职贬为庶民。后来在霍光夫关照下,刘德复出,任青州刺史,后又复任宗正。汉宣帝即位后,刘德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后又改封为阳城侯。刘德于前63年去世,儿子刘安民承袭为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子刘岑,刘岑儿子的时候,爵位被王莽废绝。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的弟弟刘向,专心研思儒家经术,其著作《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祖。刘向生了3位优秀的公子:长子刘伋,《易》学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早逝;少子刘歆,便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和政治家。刘歆好古,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他因此成为西汉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刘歆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刘歆因少时与王莽同为黄门郎,关系密切,王莽篡汉后,刘歆被王莽重用,被封为红休侯,后又升任新朝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群臣中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显贵重臣。然而,刘歆毕竟姓刘,不满意王莽篡汉,公元23年,刘歆被迫自杀。刘歆生有3子1女,女儿嫁给王莽的儿子王临为妻。刘向、刘歆的家族,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宗室分支,子孙们兴旺发达,并繁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处。枣乐侯刘调,是刘交的第六子。刘调传子刘应,刘应传子刘庆。刘庆因汉武帝削藩,被削去侯爵,枣乐侯国灭亡。枣乐侯族的后裔,主要居于沛国相县(治所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隋唐时期子孙发达,蔚为当时刘氏的一大郡望---沛国相县刘氏。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字伯伦,宿县人,是刘交后裔。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4、刘邦庶长子刘肥大宗。这一大宗在现代刘姓中还有后裔,人数比较多。汉高祖刘邦共生育了8个儿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友、刘恢、刘建、刘长。除嫡子刘盈和四子刘恒先后继位做皇帝外,其余6子均被封为亲王。但其中汉惠帝无后绝传;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共王刘恢均被吕后杀害,无子嗣封,族亡国废;燕灵王刘建在位15年去世,本来有个庶子,也被吕后杀害,以致绝后国亡;赵幽王刘友一支人丁凋落,仅传3代便绝后。这样,刘邦8子中,仅有3房有后裔延续下来,即长房刘肥、第四房文帝刘恒和幺房淮南王刘长等4支子孙。刘肥的后裔,大多都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姓的25个郡望中,就有高密(青岛潍坊之间)刘氏、琅邪刘氏、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刘氏等郡望是刘肥之子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也是齐王刘肥的后裔。刘肥,是刘邦长子,但刘肥的生母曹氏,只是刘邦年轻时的情妇,按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没有资格成为太子。刘邦称帝后,封刘肥为齐王,建都临淄,统辖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等6郡73县,齐国不仅大,而且非常富饶。刘肥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13个: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闾、刘辟光、刘志、刘卬、刘贤、刘雄渠。刘肥去世后嫡长子刘襄继位为第二代齐王。不久,惠帝去世,吕太后篡权。吕后对齐国刘氏家族这个最大的藩王很不放心,便采取又打又拉的双管齐下政策。她先是将齐国所辖的济南郡割给她的侄儿吕台,封吕台为吕王。不久又将齐哀王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封为侯爵,调到长安。几年后,吕后又削掉齐国的琅邪郡封给琅邪王刘泽。吕后死后,齐哀王与琅邪王都起兵攻打长安,朱虚侯刘章则在长安做内应,一举消灭了吕氏势力。汉文帝刘恒登基后,将被吕后削除而原属齐国的城阳、琅邪和济南等3郡都还给齐国。刘襄传子刘则后,汉文帝划出齐国的城阳、齐北2郡,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封东牟侯刘兴居为齐北王。两年后,汉文帝又将刘肥的其余10个儿子均封为列侯:四子刘罢军封管侯,五子刘宁封丘侯,六子刘信都封营平侯,七子刘安封杨丘侯,八子刘将闾封杨虚侯,九子刘辟光封朸侯,十子刘志封安都侯,十一子刘卬封平昌侯,十二子刘贤封武成侯,十三子刘熊渠封白石侯。刘则绝嗣,刘肥长子刘襄一支至此灭亡。这时,汉王朝决定将齐国削弱。汉文帝下诏将齐国分割成许多小王国,分别封给刘肥的6个儿子:老八杨虚侯刘将闾,嗣封为新的齐王,继承刘肥的爵位;九子刘辟光晋封为济南王;十子安都侯刘志晋封为济北王,取代因谋反被杀的原济北王刘兴居;十一子刘卬晋封为胶西王;十二子刘贤晋封为湽川王;十三子刘熊渠晋升为胶东王。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齐藩家族大都卷入了这场叛乱,7个叛乱国中,齐藩刘肥一族便占有4个:即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另外,齐藩系的管侯刘戎奴、氐丘侯刘偃、营平侯刘广也都参加了叛乱。平乱后,汉景帝没有废除齐国,而是让刘将闾的太子刘寿继任为齐王。同时将参加叛乱的齐藩刘肥一族的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和济南王刘辟光等处死,并废除了这4个诸侯王国,将其封地收归中央所有。同时被诛的还有参加叛乱的管侯刘戎始、氏丘侯刘偃和营平侯刘广等。齐藩王族经此打击之后,一蹶不振,日益衰落。刘寿传子刘次景,刘次景死后无子,齐国绝传,汉武帝因此趁机将齐国废除,收归中央。齐国灭亡后,齐藩家族的众多王侯大都被削除,仅剩下城阳和淄川两个王国。城阳王国(治今莒县)的创建者刘章,是刘肥的第二个儿子。刘章娶吕禄之女为妻,生子刘喜。此后历经刘延、刘义、刘武、刘顺、刘恢、刘景、刘云、刘俚,直至公元6年王莽篡位,城阳王国被废。第六代城阳王刘顺生育了许多儿子,长子刘恢承嗣为城阳王,次子刘丘封都平侯,三子刘山封枣原侯,四子刘文封箕愿侯,五子刘勋封高广侯,六子刘佼封即来侯,七子刘谈封庸侯,八子刘兴封昆山侯,九子刘根封折泉侯,十子刘渊封博石侯,十一子刘用封要安侯,十二子刘勇封房山侯,十三子刘宪封式侯。式侯刘宪生数子,长子刘霸承袭爵位为第二代式侯,刘霸无子,刘宪的次子刘萌继任第三任式侯。王莽废式侯国。刘萌有多个儿子,长子刘恭,更始时官任侍中,袭爵为第四任式侯;第二个儿子是刘茂;第三个儿子就是赤眉军皇帝刘盆子。城阳王刘章九世孙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今沂水县)。刘津有一后裔刘抚(东晋彭城内史),刘抚长子为刘穆之(刘宋尚书右仆射)的父亲;刘抚次子是刘爽(山阴令),刘爽子刘仲道(余姚令),仲道生五子:刘钦之、刘秀之、刘粹之、刘恭之、刘灵真。刘灵真生刘尚,宋越骑校尉;刘尚生刘勰,萧梁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刘志是刘肥的第十个儿子,最初封安都侯。原齐北王刘兴居谋反被杀后,刘志被汉文帝晋封为齐北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原淄川王刘贤被杀,刘志又被改封为新的淄川王。历经刘建、刘遗、刘终古、刘尚、刘横、刘友、刘永,至王莽篡汉,淄川国被废。5、刘邦儿子淮南王刘长大宗。这一派的刘姓后裔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这派刘氏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等地。刘长的生母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杀后,刘邦封小儿子刘长为新的淮南王。刘长在前174年派儿子刘但阴谋勾结匈奴与闽越,公开发动叛乱,败露后,刘长的王位废除,发配到蜀地。前164年,文帝将原淮南王国的故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所生的3个儿子:刘安承袭刘长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淮南王;刘勃晋封为衡山王;刘赐晋封为庐江王。第二代淮南王刘安则是汉初皇族中最优秀杰出的人才,把为政、治学、做人的讨论汇编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刘安在炼丹的过程中,还发明了豆腐。刘安晚年阴谋篡位,被朝廷发觉,他畏罪自杀。武帝废除淮南王国,将淮南故地收归中央,改为九江郡。淮南王宗族至此灭亡。刘勃原封衡山王,前153年改封为济北王。刘勃有7个儿子,长子刘胡继承王位,其余6个儿子在公元前126年被汉武帝同日封为列侯:刘不封阳安侯,刘骞封荣关侯,刘何封周望侯,刘则封陪缪侯,刘信封前侯,刘乐封安阳侯。刘胡传位给刘宽,刘宽因谋反被朝廷处死,济北王国也被废除,改为北安县。刘宽的另外5个兄弟也都被封为列侯:刘曜丘封五据侯,刘龙封富侯,刘遂封平侯,刘成封羽侯,刘楚封胡母侯。其中,老五羽侯刘成一支,终西汉一朝一直延续有后,直至王莽篡汉时才被削去爵位。淮南王刘长的第三子刘赐原被为庐江王,后被改封为衡山王。因参与淮南王刘安的叛乱阴谋,畏罪自杀。衡山王国也被朝廷废为衡山郡。淮南王刘长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是今日刘姓中较小的一个分支。六朝隋唐时期刘姓25望中的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刘长之子济北贞王刘勃一支。PAGE1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