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厘米招财鱼价格(千岛湖的隐忧)_重复

说起千岛湖,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秀丽的风景和美味的大头鱼。大头鱼又叫花鲢,学名为鳙,从千岛湖出水的鳙鱼兼具“有机鱼”的身份,市场售价不菲,堪称是“招财鱼”。自2000年以来,鳙和鲢成为千岛湖的两大名片,当地通过“

30厘米招财鱼价格(千岛湖的隐忧)_重复

  说起千岛湖,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秀丽的风景和美味的大头鱼。大头鱼又叫花鲢,学名为鳙,从千岛湖出水的鳙鱼兼具“有机鱼”的身份,市场售价不菲,堪称是“招财鱼”。自2000年以来,鳙和鲢成为千岛湖的两大名片,当地通过“保水渔业”既改善了水质,又增加了经济效益,鲢鳙正是幕后的最大功臣。如今,千岛湖持续涵养着国家I类水体,“鲢鳙治水”也成为了全国的生态典范。千岛湖:好水养出“生态鱼库”千岛湖大头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产量稳定,深受消费者欢迎。有机鲢鳙的成功离不开这里的“好水”,根据2021年12月的最新检测月报,千岛湖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已低于30,成功摆脱中营养状态,水质与2002-2017年相比有了巨大的提升。2002-2017年千岛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千岛湖平均水深30.44m,最大水深超过100m,能成为“生态鱼库”的条件非常优越。首先,千岛湖属于深水湖,水量充足,蓄水量大。正常水位下,千岛湖蓄水量高达178.4亿m3,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湖区岛屿众多,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良好,平均含沙量仅0.248kg/m3,泥沙少,水体清,水文条件优良。其次,水温适宜,鱼种丰富,生长期长。千岛湖位于北纬30°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水温条件好。在0~10m的水层内,水温保持在10~30℃,适合温水鱼生长;深水区的温度稳定在10℃左右,适合冷水鱼栖息。据统计,千岛湖中有114种鱼类,资源蕴藏量高达15万吨。除了自然繁殖,当地渔场每年还会向湖中人工投放200多万斤、1000多万尾的鲢鳙鱼苗,兼顾了翘嘴鲌、鳊、鲫、鲴等鱼类,进一步优化了食物网。最后,水质监测实现常态化,水华预警系统搭建完成。千岛湖是长三角的现实饮用水源地,水质关系到杭州上千万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湖区重要站点已实现每日监测,蓝藻水华预警系统实时在线,确保水源质量不受威胁。放鱼净水22年,鲢鳙保水有何成效?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因一湖秀水而饱受赞誉。但在上世纪末,库区的水质却是另一番模样,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为后来的蓝藻爆发埋下了隐患。1998~1999年,千岛湖连续两年被蓝藻水华侵袭,引发了国内轰动。经研究,专家们认为这和当年增殖放流工作被忽视有关,湖中鲢鳙储量匮乏,以至于难以抑制蓝藻的繁殖。例如在1999年,千岛湖鲢鳙的总产量还不到250吨,创下了历年新低。蓝藻的爆发为湖区生态敲响了警钟,当地对此高度重视,“保水渔业”的模式引发关注,鲢鳙正式登上“主场”。其中,鲢鱼可通过鳃耙滤食有害藻类,鳙鱼则可辅助滤食浮游动物,鲢鳙相互配合,可起到改善水质、调控底层生物的作用。20多年来,湖区投放的鲢、鳙、鲌、鲴、鳊等鱼苗累计达到了7.25亿尾,生态效益突出。然而,“鲢鳙治水”也不是万能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兼而有之,不能将其作为“一劳永逸”的净水手段。就以千岛湖为例,自大力放养鲢鳙以来,蓝藻水华确实销声匿迹,但水质却时好时坏,局部水域的藻类仍存在异常增殖迹象。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月报检测显示,千岛湖的污染指数达到了30.3,水质下降到IV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IV类地表水一般只用作工业用水,这对身肩“供水重任”的千岛湖来说是不小的威胁。千岛湖水华预警系统以2009年为时间节点,此前湖区水质检测的优势藻种是硅藻门及隐藻门,此后优势种逐渐向蓝藻门转变,这一趋势暗藏隐患。在蓝藻门中,新增的物种包括鱼腥藻、束丝藻、颤藻等有害藻类,可分泌蓝藻毒素,是水库、湖泊中出现水华的“罪魁祸首”。无论是水质反弹还是藻类转变,都难以通过放养鲢鳙来根除隐患,问题的关键是要配合源头治污,通过截污纳管、提高尾水排放标准、水利调度等方式减少源头上的氮磷输入。视线再回到千岛湖,湖区的污染源主要来自西北部的安徽江段。新安江由安徽注入浙江千岛湖,年入水量占全湖的六成以上,水体较肥,给千岛湖的水质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新安江安徽段及上游水域,有必要截污减排,在此前提下,放养的鲢鳙才能锦上添花。鲢鳙治水的成功率,为啥不是100%?千岛湖的保水渔业是治理富营养化的“科学武器”,目前正在全国火热推广,桥墩水库、分水江水库、傀儡湖、长寿湖、庐山西海、陆浑水库等都是其中的受益者。以重庆的长寿湖为例。长寿湖是重庆的“明星湖”,湖中岛屿众多,景色秀丽,和千岛湖一样都是国家著名旅游景区。90年代初,长寿湖内的网箱养殖迅速发展,水质一度恶化到V类、劣V类,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近年来,湖区效仿千岛湖尝试“保水渔业”,通过捕捞鲢鳙每年从湖中带走了226.9吨的氮以及86.9吨的磷,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双丰收。而在另外一些湖库,“净水鱼”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武汉东湖、云南滇池、安徽巢湖等地区,鲢鳙的引入和放流并未见效,蓝藻水华依然常年发生。同样都是放流鲢鳙,为什么治水效果却相差这么大呢?究其原因,以下3个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鲢鳙的摄食能力有限,保水渔业只适合轻度或中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一旦湖泊进入了重度富营养状态,高浓度的氮磷将导致藻类急剧增多,繁殖速率超过鲢鳙的摄食速率,因此难以被“降服”。而在千岛湖等水质偏瘦的湖库中,藻类密度较低,鲢鳙的滤食更容易发挥效果。第二,保水渔业主要放流鲢鳙,而在自然环境下,鳡鱼、鳜鱼等凶猛鱼类则会捕食鲢鳙,导致成效大打折扣。在千岛湖,当地渔场对鳜鱼等肉食性鱼类进行了抓捕,控制了总量。但在太湖、巢湖等大水面湖泊,人工捕除并不现实。第三,泄洪等水库调度带来不利影响。就比如三峡水库,防洪和发电比养鱼更重要,库区需根据上游来水进行水量调节,必要时开闸放水,鲢鳙很可能随之逃逸,这给保水渔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再比如富春江水库,类型上属于日调节水库,水流湍急,交换量大,很难“留鱼”。总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岛湖的成功经验为水质治理提供了新样板,在中营养、贫营养湖库中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鲢鳙治水”也有其局限性,若能与尾水治理、源头治污相结合,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