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秋节是几月几号(2016年中秋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_重复

岁月如白驹过隙,中年之际更惶恐。今天翻开日历,猛然发现今年的中秋节快到了,又到了花好月圆佳节思亲之际。自母亲前些年走后,每逢此时,我的脑海里便会波涛起伏,思绪万千,怀念亲人和忆往追昔之念如潮奔涌,情不可抑,记忆的闸门也轰然打开。欢乐最开心的中秋节记忆说起对中秋节

2016年中秋节是几月几号(2016年中秋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_重复

  岁月如白驹过隙,中年之际更惶恐。今天翻开日历,猛然发现今年的中秋节快到了,又到了花好月圆佳节思亲之际。自母亲前些年走后,每逢此时,我的脑海里便会波涛起伏,思绪万千,怀念亲人和忆往追昔之念如潮奔涌,情不可抑,记忆的闸门也轰然打开。欢乐最开心的中秋节记忆说起对中秋节的记忆,应该是四十年前的中秋之夜。我出生在晋南中条山南麓、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农家,一直在农村生活长大。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农村,村里也刚开始推行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乡亲们生活水平还是普遍较差,填饱肚子是人们最大的奢望。当然,若遇上个过节,对孩子而言那倒是件好事。一年中除了春节外,我感觉那就属八月十五“节味重,最实惠”。记得那时父亲在公社农机站当站长,是吃商品粮的社管干部,农机站的大事小情忙得他根本顾不上家,家里过八月十五的事,全是母亲一手操办。老家习惯于八月十五吃“麦饭”,母亲特别会做“麦饭”,也就是当时晋南河东地区流行的“葱拌面”,新磨的小麦面粉拌上刚从地里拔下的青葱叶,经过柴火锅的大火蒸、小火焖,特别清香可口。若是上锅盖笼前在葱面放上几片肥猪肉,起锅时猪油浸渗的麦饭,那才叫香飘四溢,人间美味。她做的“麦饭”在村里评价比较高,当然与左邻右舍分享那是从来都不会吝啬的。做麦饭用的食材,都是母亲精心挑选的,如主要配料葱叶,是母亲在院里一角地里精心栽养的,小葱时就细心呵护,及时浇水施肥,葱叶长到不老不辣正当时,才舍得摘采。面粉也是自留地种出的小麦在加工时取的第一茬面。至于猪肉是当时农家不常有的,一年时间里只有遇上节味重的大节时才能有幸沾上荤味。过中秋节,当然少不了节日的主角---月饼。我们家的月饼,多是父亲从公社供销社买回的,一斤一包的月饼,有好几个品种,让人有更多的口福选择。当盛着月饼的包装纸渗透着油迹被打开时,我是第一个挤上前,第一个品尝者。因为在家里最小,大人和姐哥们都让着我,虽然父母在旁边不停地念叨“月饼不好消化,要少吃点”,但顾不上这些,此时的月饼是我的最爱,那怕吃一小口,也要把几种月饼尝个遍。后来,出嫁的大姐也在过节前来给娘家送月饼,那是她拿上自家的食料,到集镇上找专业作坊做出来的,食材好、数量足,质量有保障,特别是“五仁月饼”好吃,消灭得也最快。那时人小胆大心存贪念,有时把月饼偷着藏起来自已慢慢吃,这样以来放置时间太长的月饼虽不变质但容易变硬,也验证了老家人说的月饼用锤子敲着吃的说法。当年的中秋夜是我最陶醉的夜晚,既童真单一,又美丽梦幻。那时,我们家还住在村最南头沟边的窑洞院。夜幕降临后,皓月当空,秋风拂面,各家窑洞的崖上,在那偌大的麦秸堆下,孩子们天真烂漫,懵懂贪玩,吃着月饼踢沙包,唱起儿歌捉迷臧。“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帮我打月饼呀.....”歌儿响彻旷野乡村,也永远留住了童年的记忆。如水的月光下,尽情的追逐和开心的嘻笑,拉近了大人们之间的距离,铸就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也拂去了庄户人家常年艰辛劳作后的疲惫。喜忧最纠结的中秋节记忆2016年阳历九月中旬,也就是中秋节前夕,得悉哥哥在老家院里盖的厢房竣工落成,闻讯后我激动不已,好时遇好事,终于可以借机回家和亲人一起过中秋佳节。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在中秋节前三天登上从北京始发的南下列车。走出运城火车站,见到接站的哥嫂子一家人,因为思乡心切,只是简单和他(她)们寒暄了几句,便开上提前备好的车,匆匆往老家赶去。近乡情愈切,归心快似箭,既想见到母亲,也想一睹老院子的新变化。离开运城车站,车子飞速驶向芮城,原本两个多小时的翻越二十岭蜿蜒山路,因中条山隧道的开通,仅用四十多分鈡高速行程就到了家。车子临到村头,远远看见一个瘦小的身躯略显佝偻,熟悉而又亲切,母亲依偎在院前的大门边,眼睛直盯着路口一方。这是我家里第二个院子,是2003年从沟边的窑洞院搬到了崖上新建的小四合院,方便了许多,老母亲出入家用不着下沟爬坡了。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刻,我是感同身受,百感交集。父亲1989年去世,家里条件不好,母亲意志坚强,孤苦伶仃持家二十七年,奉献了全部心血,历经千辛万苦,尝尽酸甜苦辣,为我们撑起了爱的天空,延续了温暧和希望。老院变化多搀扶着母亲走进院里,映入眼帘的是座落在西侧的三间彩钢顶白墙厢房,心里感慨万分。老家院子里原有靠东的三间厢房,面积不大,平时母亲一个人住倒足够用,但当遇年节或家里有事,在外的儿女一同回家时,房间就明显的不够住了。随着时间推移,我就有了加盖三间房的想法。一来是孩子们都逐渐长大啦,回老家时,大人尚可将就,孩子们肯定不习惯。二来是母亲年事已高,百年之后,临走时停放最其码得有间带顶的屋子,即能遮风挡雨,也让做儿子的少留遗憾。为此,我和哥哥商量过,并征得母亲同意后,盖房之事就提上日程。农村因条件有限,建造房屋是一件非常辛劳的苦事,大大小小的事都得主人操心谋划,亲力亲为,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座房子从框架到成型的毛坯,前后用时多达20多天,再加上后期简装修,又用了零零碎碎近2个月时间。该房和原有的东厢房遥相对应,院中间是砖和水泥一铺而就的地面,南北向补栽了月季和果树。放眼整座院子,尽管投资不多,简朴无华,但在蓝天白云和秋阳的映照下,绿树与白墙交相衬托,却完全呈现出了一幅典型的“晋南农家美”画面。眼前的这一切,让我对哥哥的智慧、孝爱以及付出的辛苦,不由得产生由衷的敬意。节前准备忙时常在心里感觉有愧歉母亲,总想找机会为家里做点事,为此,我特意提前三天赶回来,以便能帮母亲多干点活、多出点力。新房修建后有很多残渣余土,我从邻居家借来手推车和锹镐用具,扑下身子埋头干,用了两天多时间,把新房里里外外彻底整理清扫一遍。之后我跟母亲商量,想把老亲戚请过来一起过节,母亲欣然同意。按做饭所需食材列了明细,于中秋节前一天到西陌镇大集上悉数购回。母亲看到我买回的一堆食材,自言自语念叨着:“夏天东西易坏,够用就行,别买的太多啦,也花了不少钱吧.....”母亲一生节俭至上,当然有其饮食习惯的原因,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馒头开水就着自淹的咸菜。有时我们在场实在看不下去,百般劝说下,她顶多也就熬点小米粥或玉米渣之类的稀饭喝上一天。母亲吃喝用的大都是在自留地里亲手种植的。馒头是嫁在临村的大姐每周送一趟就足够用,母亲在日常生活上几乎没有花钱地方。2016年母亲做的中秋节早饭中秋团圆乐中秋节当天,秋高气爽,格外晴朗。母亲比我起的更早,先在院里的泥砌小灶上加水添米下锅,再在灶膛口处添上劈柴,任其徐徐燃烧。随后按惯列把院子里细致的打扫了一遍,母亲担心有浮土扬尘,还特意用清水洒湿了地皮,使新鲜的空气中又浸润着泥土的芬芳。清晨门口的马路上,不时传来农用车、摩拖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梧桐树上的鸟儿在枝叶间欢快的蹦来蹦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此刻,袅袅炊烟弥漫着这个农家小院,小黄狗摇着尾巴在院子里乱跑,还有屁股后面寸步不离的小黑猫;大公鸡昂首阔步在庭院中踱来踱去,时不时竖起冠子扯嗓上几声。眼前这田园美景,如诗如画,如歌如梦,一下子又把我带回了童年的世界里。在幸福和怀旧的同时,心里也纳闷,当下农村人一窝蜂似的往城里挤,还有勒紧口袋在县城里掏大价钱买小平方米楼房住,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早上不到9点就吃上母亲做好的可口早饭,这在当地农村应该算是比较早的用饭。在吃饭当口,母亲用手指掐算着一件件事交待我:“你舅常年有病,腿脚不便,平时一般都不出门,你得开车把他接过来,去时顺便带上你从北京给他捎回的衣服。你二姨、舅家人今天都来,走的时候别忘了每家都带包月饼等”。还顺口叨唠起了过去,她曾经的幼年往事,我低头吃着饭,一边认真地倾听着。母亲在家排行老大,共姊妹四个,舅舅最小,中间有两个妹妹。1939年冬天外婆意外离世,舅舅尚在哺乳期,时值侵华日军重兵集结向驻守中条山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猛攻,晋南大地硝烟四起。外祖父在忙于养家糊口的农活外,还暗地里配合游击队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在那烽火连天、缺衣少食的动乱年代,生存成了家里当下的头等大事,年幼的孩子没人照顾,时年九岁的母亲竟与年龄极不相符地扛起了家庭重担,携着姊妹几个艰难的走过了那险象环生的童年岁月。还听说,有一次日军对中条山南麓的龙头村进行炮击后,她们从碾子窑跑出来围着一发哑弹看稀奇,好在被大人发现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从旧中国走过来的母亲终生痛恨日本鬼子,从小告戒我们好日子来之不易,叮嘱我们永远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哥哥一早从运城赶回家。听见门外车响,我出来帮着从车上卸东西,哥哥每次回家都带好多东西,用了好几个来回才卸完。哥哥是个热心人,孝心重,在生活上对母亲操心和关照多,离家近,付出多。哥哥会厨子手艺,做饭好吃,只要在家,下厨做饭全包。这次也不例外,了解完家里的情况后,便一头下到厨房忙活起来。他知道今天的重头戏,还是饭菜质量说了算。嫂子和大姐也都在旁边摘菜或收拾桌碗筷,来来往往忙个不停。中午过后,亲戚们都陆陆续续上家来了,母亲主动上前一一打过招呼。当75岁的舅舅坐着我送的轮椅车进院时,进门迎面遇上了二姨,他脸上丝毫没有什么表情。舅舅性格耿直、脾气倔僵,难免为个别生活小事和他的姐姐们拌个小嘴,闹些小误会。但当母亲拉住他的手,给他和衣系扣时,舅舅情绪突然有点激动,眼眶湿潤。在母亲的安抚下,才恢复了平静。血浓于水,亲情至上。母亲宽以待人,和善行事的风格也给亲戚们留下了榜样。家乡的饮食起居和城里人不一样,一般都在中午2点多才吃午饭,延续了祖上传下来一天两顿饭的生活习惯。在家里人的一阵忙碌后,厨房的饭菜也备好了。隔壁一位邻居婶子腰肩盘病手术后生活无法自理,平时都是儿媳在做饭伺候,母亲做事周到细致,在厨房精心挑了几样适口的饭菜用碗盆盛好,让我趁热送过去。这时亲戚也都全到齐,也就正式开始上菜了,当哥哥端上来一盆盆诱人爽口的硬菜时,大家纷纷点头赞许:“这菜不错,味道好。”席间母亲迈着蹒跚的脚步,坚持亲自给舅舅夹菜,叮嘱着大家都多吃菜少喝酒。几个老表纷纷举起酒杯祝母亲中秋愉快。在这热闹欢快的氛围中,大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老姐弟三个(右为母亲,左为二姨,中间是舅舅)摄于2016年中秋节善感愁最多当亲友们相继散去,哥嫂一家回运城后,偌大的院子里只留下我和母亲,一切又恢复了宁静。天渐渐全黑了下来,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枝洒向小院,空气中泛起凉意,除了偶尔有小狗和小猫遛跶的着走上个来回外,院里子里出奇的静。母亲从房里搬出一个小圆櫈,然后摆上早已准备好的祭月供品:月饼、苹果、包子、烙馍。白天忙活了一天,母亲也累了,靠坐在椅子上打起了盹,毕竟八十五岁的人了,精力上熬不起。今天家里虽然人多事杂,但她把所有事都做的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看似一个普通中秋节,在她心里可能赋予更多的内涵。安份守已,敬重自然,看似祭祀月亮,其实是对生活的诚敬和热爱。夜深人静,时间嘀嗒嘀嗒的走着,半个小时、四十多分钟过去了,母亲瘦小的身躯斜靠在椅子上依然沉睡,没有任何庇护,任凭秋夜寒气侵袭......。这易打瞌睡的独居老人,不论在哪睡过多久都不可能有人来提个醒,长此往后,年龄也愈大,身边没人陪伴....,我不敢再往下想,包括母亲在内,家乡农村留守老人的状况,切实令人担心而又无奈。母亲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腰肩盘突出症使她长年不停用手拍打腰背和腿部缓解疼痛。再加长期患失眠症,几十年没有睡过踏实完整的觉。年复一年的病魔折磨,使她的健康状况愈来愈恶化。回家和母亲同宿的几个晚上,在夜里几次看到她因腰腿抽筋而蹬腿大叫。还曾在半夜里突然从炕上坐起来,懵懂间问我:你是谁?临走前那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睡,泪水不止一次浸透了枕巾。母亲在椅子上睡着了(摄于2016年中秋节夜晚)月亮难懂我的心人生自古伤离别,母子聚散更伤情。每次离家之际,都是我最揪心和矛盾的时刻,为避免过度悲伤和难受,我总是在大门外找个借口避开她才上车。2016年9月16日一大早,告别了母亲,在北上的列车里,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家乡,我暗下决心,下次回家一定带她到县里或市里最好的医院,再仔细诊断再精心治疗,以后还要争取逢年过节多回老家。列车在行进途中,我从行李包拿水杯时,看到母亲手碾的花椒面调料包裹下放有一个信封,那是我前天晚上执意留下的两千元,又原封不动给我拿了回来。秋叶未落尽,大雪入冬来。2016年冬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早些,也是近年来芮城初冬雪量最大的一次。11月24日我从老家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暴屏的雪后村景,天地一色,银装素裹。11月26日上午9时许,我在办公室接到老家邻居一个热心哥哥打来的电话,告诉说母亲不在啦,当问到是什么时候走的,电话那端说:“这几天老家一直下着大雪,你家门前积雪挺厚,无人打扫,且院门从里面反锁着,我们感觉情况不妙,敲门无应后撬锁入院,从屋里的窗缝看见你母亲静静的直躺在炕上,盖的被子快耷拉到地上了......”放下电话,我顿时泪如泉涌,心如刀绞。母亲一生为我付出和牺牲了许多,可我为母亲做了什么?就连她老人家临终要走的时候,也没伺候一天,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捧着一颗心来,没带半根草走。母亲,一位中国标本式的普通农民,终生坎坷磨难,不向命运低头;勤劳俭朴,心底无私。读懂了“母亲”,也就理解了“坚强和大爱”;读懂了“母亲”,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每逢佳节倍思亲,难忘那年月圆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这种爱只能化作我余生无尽的愧疚和永久的思念。妈是家里的天,有妈就有家,妈在幸福在。妈妈走了,四年来,无论中秋再美,月亮再圆,我内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期盼度和幸福感。田伟兵北京.西山辛丑年八月写于中秋节前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