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是是什么意思(比比皆是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_重复

我们中国古代的成语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形容一支军队打败仗后,经常用到的就是溃不成军、一败如水、丢盔弃甲、望风披靡等等。从字面意思看这些成语都是很好理解的,即描述了一支军队战败后的狼狈情形。实际上在真正的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往往只是

比比皆是是什么意思(比比皆是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_重复

  我们中国古代的成语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形容一支军队打败仗后,经常用到的就是溃不成军、一败如水、丢盔弃甲、望风披靡等等。从字面意思看这些成语都是很好理解的,即描述了一支军队战败后的狼狈情形。实际上在真正的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往往只是集中在某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双方军队的伤亡可能不会差别很大。但由于组织力、意志力、体力、战术及士气的构成不一样,其中较弱的一方抵御不住后就会四散奔逃。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优势一方便不用再付出多大损失,就能获得极大的胜利。在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大家都知道。在通常的描述中,是东晋军以8万精兵击败了前秦军的所谓百万大军。实际上由于前秦动员军力过多,在大战爆发时真正抵达战场的军队只有一小部分。而在接战中,这一部分军队失利后败逃,造成了连锁反应,使得看似庞大的前秦军兵败如山倒。历史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也就是说,前秦军大部分战损其实都是败逃之后造成的。甚至都不用东晋军队费一兵一卒,其自己便已经无法收拾了。所以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看人数有多少,关键还是要看组织力、战斗意志和指挥水平。在中国近代史上,总结清军屡战屡败的原因时,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武器方面的落后。实际上当时清军最关键的并不在于武器,它在其他方面也不怎么样。清军在大部分战斗中,火力对战阶段往往还能坚持,但到最后短兵相接时往往就四散奔逃了。一支部队崩溃,往往就会造成多支部队也跟着跑。结果是越跑越散,越跑越败,这种军队就是人数和武器占优势,也打不好仗。大家应该都听过,在解放战争中,国军800万人灰飞烟灭的说法。其实,解放军消灭的这800多万国军并不是说都是击毙了,实际上这800多万人被毙伤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真正被击毙者也只有毙伤人数中的一小部分。下面我们就将详细统计列举如下: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俘虏国军合计4586750人;毙伤国军合计1711110人;国军起义合计846950人、投降合计633510人;被改编合计293030人。以上国军被毙伤、俘虏、投降及起义、被改编者一共为8071350人,其中伤亡1711110人,占比为21.2%。而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一共牺牲263800人、负伤1048900人,伤亡合计1312700人,被俘13700人,失踪196100人。单看我军的伤亡数,其实只比国军伤亡少约40万人,伤亡比为1比1.3。但是在战争中,敌我两军的损失比却并不仅仅看伤亡,而是综合损失之对比。以我军伤亡数及被俘、失踪数合计与国军被毙伤、俘虏及投降、起义等数对比来看,损失比是1比5.3。而具体到解放战争的每一年,这个战损数对比也是不一样的。在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此阶段国军战力较强,我与敌之战损比是1比3.13;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国军战力依旧能保持,我与敌战损比为1比3.35;1948年7月到1949年6月,此阶段国军残存主力尽数被歼,战损比达到了1比4.9;1949年7月到1950年6月,参与国军一触即溃者比比皆是,我与敌之战损比达到了1比26.6。其实大家看解放战争中的历次战役就会发现,我军不仅仅是指挥水平远高于国军,战斗意志和组织能力更是远远超出。国军除了武器装备和人数及部分技术兵种超过我之外,其余基本是全面落后。在作战中,国军最能打的一部分伤亡后,剩余部队往往就崩溃掉了。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历次战役的收尾阶段,基本都是在抓俘虏。如歼灭国军整编74师的孟良崮战役,连同打援在内,共毙伤其13000人,但俘虏就抓了19680人;在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淮海战役中,毙伤国军17万余人,俘虏则抓了32万余人,还有6万多人投降或起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国军兵员大部分来源于抓壮丁,这些兵员在国军中的作战积极性不高,且被层层盘剥。我军俘虏大量国军士兵后,这些穷苦出身的壮丁往往会积极加入解放军,在我军中这些“解放战士”就如同获得新生一般,战斗力较之在国军时有本质的改变。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国军中被称为60熊的第60军,在起义改编为我军第50军后,全军上下以人民军队的方式进行改造,就此脱胎换骨。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歼灭英军王牌部队、率先攻入汉城的光辉战绩并在汉江阻击战中与38军一起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面对强敌,除180师因各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外,其余各部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崩溃。在长津湖战场,因巨大的冻饿减员和战场伤亡,有的团只能组织起连级规模的战斗人员,但依然坚持战斗;在汉江、在铁原、在华川,志愿军有的部队战斗员几乎全部伤亡,但即便只剩下一两个人,仍要死死拖住美军。如果美军面前的不是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当时那种装备差距的情况下,是其他军队无论如何也顶不住的。在当时,志愿军三两人的战斗小组,十多人的战斗小队,往往都能给美军造成极大麻烦。1953年美军打丁字山时,向我军一个排级阵地就打出了168500发炮弹和23万磅炸弹,随后以坦克掩护大批步兵冲锋。最终我方不仅不退,还以伤亡11人代价守住阵地,并毙伤美军77人(均为双方各自统计),此后美军便再没有主动大规模攻击我军阵地。以少胜多,在人民军队的战争历程中有很多,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分队都能打出猛虎扑羊群的战果来。比如1953年金城战役中的奇袭白虎团之战,比如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多龙桥战斗等等。在我军英勇奋战的背后,其实是敌军弱于我们的对立面。就以最近几天我国公开的2020年加勒万河谷之战的情况来说,我们既看到了我军英勇的一面,也看到了印军溃不成军的一面。当时印军从其第3步兵师范围内抽调了数百名所谓的“精锐”,其撕毁协议并无耻地围攻我少数交涉人员。我军人数虽少,仍死战数百印军而不退,最终坚持到增援部队抵达后,一举大败印军。用我们官方的话说叫印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很难想象在2020年,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冷兵器交锋,而面对面的冷兵器交手其实是对双方组织力、战斗意志及指挥能力的最直接表现。结果我们看到的是印军的“精锐”们始终没有战斗队形,而我军即便人数少但也有完整阵型。若非其蓄意袭击我交涉人员,在正常面对面的交锋中,我军都未必会有牺牲,而同样能够将其打得抱头鼠窜。而一旦其四散奔逃后,印军就会丢弃大量伤员,而且也不会再有有组织战斗力,这时候损失就会比接战阶段更大,故而其实际的人员伤亡及被俘达到了100多人,整个数百人的所谓“精锐”部队也完全失掉了战斗力。在印军中,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其四散奔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其实在现代正常的热战中,伤亡到一定程度就快到崩溃的例子也有,如2020年的亚阿战争。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基本介绍过两国的情况,简单概括就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是小国家,后者的综合国力强于前者。但以正常军力而言,亚美尼亚军队则要更能打一些。有朋友说亚美尼亚更能打些,为什么最终还输了呢?请注意我们在前面加了几个字,正常军力——而在战争爆发时,阿塞拜疆恰恰拥有了规模可观的无人机力量。本来无人机也不是什么稀罕装备,可偏偏在小国中它就是杀手锏,尤其是亚美尼亚没有相应的无人机力量及足够反制无人机能力的情况下。于是作为“不正常”要素的无人机便成了战术层面的关键性力量(战略层面,阿塞拜疆外援多,亚美尼亚几乎单打独斗),它摧毁了亚军大量技术装备、造成了亚军一定的人员伤亡,极大地削弱了亚军的士气。否则以阿塞拜疆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很难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亚美尼亚在精锐部队和技术装备大量损失后,不得不通过俄罗斯搭线来实现停火,除在俄军维和部队护卫下保护了纳卡核心区一隅外,原先占领的区域几乎全部被阿塞拜疆收复。在这样一场正常国家正规军之间的小规模、高烈度战争中,亚美尼亚军队的死亡数字截止2021年1月初的统计是3330人,此外还有少量失踪者;阿塞拜疆在2020年12月初公布的本国军队死亡数字是2783人,此外还有上百人失踪,另外为阿塞拜疆战斗的雇佣兵死亡也有近300人。单纯看人员的死亡数,其实是相差无几的,这也说明阿军地面部队的战力确实糙了些。可战争进行到11月10日便终止了,如果再打下去的话,阿军不会再付出多大损失就会抓到大量俘虏,因为亚军其实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用亚美尼亚总理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的话说:如果不在几小时内停止战争,斯捷潘纳克特也会被攻占,而后是阿斯克兰、马尔塔克尔特,还有3万多名亚美尼亚士兵也会被包围。直白点的意思就是,如果不及时止损,那么即将崩溃的这3万多人也都会被包了饺子,而阿塞拜疆所付出的代价绝对要小很多了。以上我们是举了不同时代的多个例子,希望能对大家了解战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大家对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及表现,能有更好的理解。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