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按照男方还是女方时间定日子(在安徽一个小城之前的乡村婚俗)

俗话说“出门三五里,各处有乡风”。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出门走出三里五里路,都能见到各地的乡村风俗。在我的家乡乌沙晏塘一带农村,婚丧嫁娶都有整套风俗习惯。虽然现在婚丧嫁娶都简化和淡化了很多程序,但仍然还能找到过去风俗习惯的影子。下面,我将有关贵池婚俗流程整理记

结婚按照男方还是女方时间定日子(在安徽一个小城之前的乡村婚俗)

俗话说“出门三五里,各处有乡风”。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出门走出三里五里路,都能见到各地的乡村风俗。

在我的家乡乌沙晏塘一带农村,婚丧嫁娶都有整套风俗习惯。虽然现在婚丧嫁娶都简化和淡化了很多程序,但仍然还能找到过去风俗习惯的影子。下面,我将有关贵池婚俗流程整理记述如下,如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定 亲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男孩子在18岁以后时有的甚至年龄更早,父母亲就开始张罗着托媒人给孩子说门亲事。

媒人按照男方家的条件状况,开始在大脑搜索,哪家 哪村有姑娘尚未婚配。开始游走四乡八村物色与男方条件相当,门当户对的女孩子。女孩目标确定后,媒人巧嘴一开,媒婆很多扬长避短。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女孩父母,一旦女孩父母点头松口,媒人便安排男女双方见面。

男孩女孩见面看对眼后,男女双方把想法和顾忌告诉媒婆,不向现在上来就问,你有车,有房吗,什么工作。一般都是男孩在做其他事情,亮哥哥远远的远远有意无意的瞟下。男孩在得到女孩父母的认可后,这桩亲事算是初步定下来了。

在安徽一个小城之前的乡村婚俗

察 亲

男孩家长在儿子亲事初步定下之后,便通过媒人传话,邀请女孩家的长辈亲戚来家察亲(也称看家)。

女孩家在接到邀请后选一诸事顺利的吉日,由自家至亲范围内的长辈和亲戚6至8人组成察亲队伍到男方家察亲。男方家燃放鞭炮,置办酒席招待女方客人。

女方察亲看家的目的就是考察了解男孩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如果女孩家有讲究的长辈甚至要问及其整个家族及上三代有无异常事件发生等情况。

待女孩家长们将男孩家情况了解清楚,感到还满意后,男方父母喜笑颜开地给未来的儿媳妇见面礼,给其他的亲戚长辈们赠送诸如布料或雨伞之类的礼品,男女双方父母互称亲家。


也有女孩把自己要求提出,经过媒婆中间涡旋

至此,美好姻缘正式确定,男孩每年在端午,中秋,过年要向老丈人送节,俗称“送三节”。

在安徽一个小城之前的乡村婚俗

开八字

婚姻关系正式确定后的下一道程序便

在安徽一个小城之前的乡村婚俗

是“开八字”。

“开八字”在形式上比“定亲”“察亲”要隆重些。首先也是择一吉日,男方家找一年轻小伙挑着“三生箩”由媒人带领,鞭炮迎送,前往女方家。“三生箩”里装的是一个用红纸粘贴的大信封,信封里面有一张空白红纸,用于填写女孩子的生辰八字,其次装的是鱼肉烟酒,糕点白糖等食品。

女方家长打开“三生箩”拿出红信封双手呈送给早已请在家静候的本族长辈,长辈打开红信封,拿出红纸用毛笔在红纸正中端端正正写上女孩的生辰八字。(注:生辰八字,就是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所对应的八字。例如:2020年11月16日2时出生所对应的八字就是:庚子、丁亥、癸亥、乙丑这八个字)。

待长辈先生写好并重新装入信封后由女孩父亲将信封,方片糕和红鸡蛋等回礼食品一并放进“三生箩”让男方家挑回。男方置酒席答谢媒人。

过日子

男孩到了结婚年龄,父母亲开始为孩子的婚事张罗。

首先央求媒人到女方家“求接”,意思就是要求结婚。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媒人便通知男方“超节”,也就是男方在这一年送三节时每样礼品都是双数。九月初九重阳节,男方还同样要备双礼到女方家商讨结婚日子,也就是“过日子”。

请 媒

男女双方父母将结婚的日子确定后,男方将着手筹备结婚时的各项事宜。在结婚大喜之日的头天下午将媒人请到家,鞭炮迎送,置办酒席,叫上本族的叔伯兄弟和亲朋好友作陪,名曰“请媒”。

媒人端坐在主席位上,作陪的人为了喜事图热闹,营造喝酒的气氛,以“大红媒成就了一段好姻缘”,“媒人又加十岁”等各种理由向媒人敬酒,如果媒人不胜酒力,往往被作陪者敬酒劝醉。

谢 媒

谢媒是在结婚后的第二天上午,为了感谢媒人的劳苦功高,男方再次将媒人请至家里置办酒席答谢。答谢形式大致和请媒时一样。

至此,媒人在这桩婚姻里所担当的使命已经全部完成。有一句俗语叫做“新人进洞房,媒人撂过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媒人的角色。

有的地方在生了第一孩子 还看望媒婆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