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八是什么日子(农历大年初二)_重复

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张大帝,这是江南地区初春时节的一件大事。张大帝姓张,名渤,是江南民间崇信的神灵。关于张大帝的来历,历史上众说纷纭。据《广搜神记》载:他的父母有一次游太湖,突然乌云密布,雷电并起,昏天暗地,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候,他母亲张媪不见了。

农历二月初八是什么日子(农历大年初二)_重复

  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张大帝,这是江南地区初春时节的一件大事。张大帝姓张,名渤,是江南民间崇信的神灵。关于张大帝的来历,历史上众说纷纭。据《广搜神记》载:他的父母有一次游太湖,突然乌云密布,雷电并起,昏天暗地,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候,他母亲张媪不见了。不一会,云开日出,张媪又出现在眼前,说:“我刚才看见一位仙女,她对我说,‘我是你的祖先。’接着送给我一颗金丹。”张媪吃了金丹之后怀孕了,怀胎14个月后,于西汉神雀三年二月十一日半夜生下了张渤。也有人说,张渤是西汉时湖南武陵龙阳人,相传是协助夏禹治水张秉的后裔,说他是父亲和仙女结合而生下的。据《一统志》记载:“常德府武陵人张秉,行山中,逢仙女,云‘帝以君功在吴分,故遣相配,生子以木德,王其地’。约逾年再会,如期往,果见前女襁子归秉,云:‘当世世相承,而食吴楚。’后其子名渤,为祠山神。”同时,还有提到张渤的祖先是黄帝第五子,这祖先的六世孙曾跟随夏禹。但史书上的记载,又是各说各的。有说他是汉代吴兴郡乌程县横山人,也有说他是西汉人张汤之子。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碑传,说他为西汉末王莽的后人,还有说他是后汉人。但这些记载也都没有明确的依据,只有一点是差不多的,都说他是汉代人。所以张渤的来历至今无法查明,他的出生本就带有神秘色彩,或者说他天生就不是凡人,而是一个来到人间的神灵。且说张渤长大以后,身体魁伟,性格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七尺,面貌和胡须都长得很好看,头发长长地垂到地上。他精通阴阳之道和法术。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告诉他说,你现在住的地方荒僻,不足以建立家宅,劝他去寻找安家之地。说话间,跑来一只形状如马,声音如牛的神兽来到他面前,给他做向导带路。就这样,张渤和夫人李氏,跟着神兽一路向东走,一直来到吴地的会稽,再渡过浙江,到了苕霅的白鹤山。只见此地山明水秀,周围有四条河水绕山而过,此时神兽突然消失了。向当地百姓打听,知道此地属于吴兴郡长兴县顺灵乡,他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安家立业,后来慢慢发迹起来。张渤发迹以后,就想造福于民,准备从长兴荆溪开一条三十里长的圣河,一直通到安徽广德。由于缺乏劳动力,他就运用法术,向阴间地府借来阴兵,帮助他开挖。而他自己则变成一只凶猛的大猪,一边督工指挥,一边身先士卒,拱土掘泥。这样的做法,若是让人间凡人知道,是要触犯天条的,所以他必须瞒着家人偷偷进行。他跟夫人李氏约好,在开河期间,家里所有人不能到工地上来看他。还在后村毕宅保小山的枫树林里,放一面大鼓,到中午吃饭时,夫人敲三声鼓,就回来吃饭。那面大鼓同时还兼做吃饭的圆桌,饭菜都放在鼓面上。有一次张渤吃过饭后,夫人收拾碗筷时,没有把鼓面上的剩菜剩饭打扫干净,第二天未到中午,一群乌鸦落到鼓面上啄食,敲得鼓儿咚咚响。张渤以为夫人叫他回去吃中饭了。结果回去一看,却是一群乌鸦在啄食而发出的鼓声,于是又回到工地变成猪继续干活。后来真正到了中午,夫人送饭来到枫树林边,照常敲了三声鼓,张渤以为又是乌鸦在啄鼓,便没有回去吃饭。夫人担心发生什么不测,于是,匆忙赶到工地,结果没找到自己的丈夫,只见一头大猪,在指挥着阴兵开河。张渤此时已经来不及变回人形,他变成猪的秘密,最终被夫人发现了。因为被夫人看见他的猪形,张渤十分羞愧,并且已经触犯天条,不能再变回去了。从此就隐入安徽广德县西五里横山之顶,不见踪影。张渤为老百姓开凿运河的功业最终功亏一篑,未能完工,但也已经挖通了一大半,后来灌溉万顷农田,利于百姓。当地的老百姓思念张渤的恩德,就在山的西南为他立了一座神庙。他的夫人也在广德县东二里的地方,变成了一块巨石,百姓也为她建了庙。张渤始终护佑人间,人间也一直关注张渤。唐天宝十三年(754年),京都长安大旱,唐玄宗立坛祈雨应验,立封赠张渤为水部员外郎,并命颜真卿亲书祠山庙碑碑文。天佑五年(908年),吴越王钱镠封张渤为广德侯,南唐时,又册封广德公,不久改称广德王。北宋时,朝廷敕封灵济王,到了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宁宗敕封张渤为“祠山大帝”,元代加封祠山神,赠号“普济”。自唐至清的1000多年中,先后有18位皇帝对张渤进行了封禅,明代时,每年农历二月十八,由朝廷太常寺官祭。他的头衔越来越大,最后是“正祐圣烈真君”,“敕封齐天大帝”,并有两副大得吓人的行牌,一副是“纠察三界”,一副是“提点诸神”。关于张大帝开挖河渎,化身为猪的传说故事,在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记载得最为详细:“广德军祠山广德王,名渤,姓张,本前汉吴兴郡乌程县横山人。始于本郡长兴县顺灵乡发迹,役阴兵导通流,欲抵广德县,故东自长兴、荆溪,疏凿河渎。先时与夫人李氏密议为期,每饷至,鸣鼓三声,而王即自至,不令夫人至开河之所。厥后因夫人遗餐于鼓,乃为乌啄,王以为鸣鼓而饷至。洎王诣鼓坛,乃知为乌所误。逡巡,夫人至,鸣其鼓,王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诣兴工之所,见王为大猪,驱役阴兵,开凿河渎。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河渎之功遂息。遁于广德县四五里横山之顶,居民思之,立庙于山西南隅。夫人李氏,亦至县东二里而化,时人亦立其庙。由是历汉五代以至本朝,水旱灾?,祷之无不应。都人以王故,呼猪而曰乌羊。”很明显,张大帝的传说实际上是大禹治水神话故事在江南地区的翻版。大禹治水中,大禹化身为熊,而张大帝则变作猪。大禹跳石中鼓,而张大帝传说中则是鸟啄鼓响。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发现大禹为熊后,转身逃跑,化为启母石。而张大帝被妻子发现原形后,感觉惭愧而逃到山顶,妻子李氏也变成石头。整个故事情节高度相似,说明这个传说故事是民间受大禹治水神话传说的影响而产生的。张大帝是民间对他的尊称,历史上正式的官方文献中,一般并不称他张大帝。宋代至明初,都称他为祠山张王或广惠王,或称真君。明代万历时金陵《刻全相搜神大全》一书中,开始称“张大帝”,到了明末以后,民间已经普遍称他张大帝了。在古书的记载中,张大帝化身的猪写作“豨”,在古代指巨大的野猪。但一般的猪是不习水性的,这传说的大猪是一种猪精。在江南一带,猪精是可以在水里兴风作怪的。实际上,就是指水中的猪婆龙。猪婆龙是一种在长江流域水中生长的鳄鱼,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长江里的扬子鳄。猪婆龙在江南也叫猪精或猪子精。民间祭祀张大帝,与旧时江南地区水患频发密不可分。张大帝是人们在与水患斗争中所寄予的理想。传说张大帝所化身的猪,就是江南民间传说中的猪婆龙。所以在无锡的传说中,张渤跋山涉水来到无锡后,看到犊山处于蠡湖与太湖边的梅梁湖之间,阻碍水流入太湖,每逢大雨,内河水猛涨,泛滥成灾;遇旱,太湖之水又进入不畅,酿成各乡旱瘠之灾。于是,他率民众开凿了浦岭门和犊山门,辟成两条水道沟通太湖。无锡百姓说他在治水时,变成一头“猪婆龙”,也有一种说法是骑着猪婆龙,吞掉了在湖里兴风作浪的水怪,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使蠡湖和太湖水域畅通,遇涝可泄洪,遇旱可引水灌溉,从此无锡成为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现在无锡蠡湖中的渤公岛,就是为纪念张渤而命名的,岛上还塑有张渤骑猪婆龙的塑像。无锡还有一种传说,说他在治理犊山门时,和太湖水底的一种类似蛟龙或大鼋的怪物搏斗,因而丧生,等到将他尸体捞出,周身已变成紫肝色。后人纪念他的义行,建庙崇祀,在他神像的脚下,踏着一只像蛟龙又像大鼋的怪兽,据说张大帝就是给它在水底斗死的。无锡另一个民间传说,和二月初八的天气变化有关。说是因为张渤原形被妻子发现泄露天机,被玉帝关了起来。老百姓不答应,他们托土地神上天请求玉帝赦罪,要求释放张大帝。张大帝四个女儿也不断地哭,直哭得天昏地暗。玉帝心烦意乱,不得安宁。于是就决定:每年二月初八,放张大帝回家一趟,省得百姓闹,女儿哭。从此以后,每年的二月初八,张渤的四个女儿总要来迎接亲爹。大女儿最懂事,每次来看父亲,想到爹娘的悲惨遭遇,眼泪就不断地淌下来。回去时又舍不得老父孤独一人,一步三回头,边走边哭。所以每年二月前后,阴雨连绵,那是大女儿雨姑娘来了。二女儿想到父亲爱吃冻狗肉,她总是一路风雪,护着狗肉来接父亲。所以每逢二月初八前要下春雪,那就是二女儿雪姑娘来了。三女儿性子急,来去一阵风。每逢这几天又要刮大风,人们总说是三女儿风姑娘来了。小女儿脾气暴,想到父母不公平的遭遇,眼里就会爆出火星来,小女儿火姑娘来了,大家就要当心火烛。直到现在,无锡地区二月初八前后,天气变化异常,忽儿风,忽儿雨,忽儿雪,就是因为张大帝的女儿来看他们父亲的缘故。还有一个传说稍微有点不同。说是张大帝有四个女儿,嫁在雪、雨、风、火四山,在二月初八时,女儿们要回娘家看望张大帝,所以要下雪、下雨、刮风,还要有火灾。一次大火烧焦了张大帝的胡须,从此张大帝再也不让火山的女儿回来了。另一种说法是火山女儿每次回家的时候,地方上就会有百姓家里遭到火灾,因为她为害百姓,所以不许她再回家了。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几天,无锡等江南地区的气候一定转冷,并且还要刮风,下雨,降雪,大家都认为张大帝女儿回家的传说非常灵验,而且很奇怪。但在历史上,祭祀张大帝的日期,明代以前是在农历二月十八,到了清代,才改为二月初八。实际上,江南地区初春的气候特征,二月初八前后必定多风雨雪,再经过十天左右,到了二月十八前后,也同样是要刮风下雨。这连续两轮的气候现象十分相像,但过了二月十八,气候就开始稳定下来,越来越暖和了。由于在二月十八这天,无锡及江南地区另外还有一个马和尚过江的传说,所以祭祀张大帝的日子,清代就把它提前到二月初八了。张渤因为是猪精的化身,所以祭祀时忌猪肉。宋代时祭祀张大帝以耕牛为牲,江南地区祭祀张渤的庙到处都有,每年要为了祭祀杀掉几千头牛。但牛是农家宝,过多的以牛为祭品,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南宋开始禁止杀耕牛祭祀,而改成用素菜祭祀。到了明代以后,民间又改用狗肉祭祀。这样比用牛祭祀要减少许多奢靡浪费,比用素菜祭祀则显得更加有诚心。所以自明代以后,一直以冻狗肉祭张大帝。据说过去无锡南门外张元庵,每年祭祀张大帝时,要找来附近叫花子的头儿,由他负责杀三只肥硕的公狗,刮去毛,贴上金纸,插上花朵,放在张大帝面前供桌上,祭供三天。结束后仍由叫花子头取去,烧熟了分给叫花子吃。叫花子大都喜欢吃狗肉,可是平时杀狗是不许的,他们只有趁此机会,大快朵颐一番。无锡南门外的张元庵,又名祠山广惠行宫,俗称“张王庙”,在南门外知足桥西。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明正统年间重修,在大殿西北建栖真楼,由无锡人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书“祠山宫”匾额。清乾隆年间,拓地扩建。原庙基占地较大,到太平天国后缩小为9亩,建有山门、中门、戏台,题匾为“五岳楼”。再进去是一大片由金山石铺的广场,戏台对面有酒楼、左右看楼、酒厅。后为天井,有古银杏树两棵。正殿名“昭应殿”,供张大帝像。后为后宫,供张大帝四个兄弟及娘娘等,酒厅及正殿右面有天王庙、神龛殿、道院,左面有财神殿、茶厅、蚕师殿、何真人殿、栖真道院、丹溪道院等,还有假山、花园、桑园。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张元庵前后共三天,举行祀典,张灯结彩,十分热闹。自南城门口的南长街起,一直到张元庵约一里之遥,以及城外三四里周围附近的每家门前,都供着香案,大门上还挂着两盏写有“张大帝”字样的灯,祭祀这位大帝。二月初八前后三天,张元庵里供奉的蜡烛特别大,直径足有一尺粗,四五尺高,所以无锡民间有“二月初八张元庵看大蜡烛”的说法。张元庵的前面,还雇着戏班,演唱戏文三日三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前往拈香。这位张大帝的神像,紫肝的脸色,红眉红须,睁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相貌狰狞可怕,小孩们大都不敢近前观看的。解放后,庙址上办过“缫丝二厂子弟小学”和校办小工厂。戏台“五岳楼”于1981年拆迁到大运河中的黄埠墩。庙内两棵树龄为450年和500年的古银杏,在1993年建金匮路时移至金塘桥西堍,庙内大部分建筑被拆,仅剩三开间山门。2002年,金匮路扩建为太湖大道,张元庵仅剩的三开间山门被拆除,从此就了无痕迹了。张大帝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有广泛的信仰基础,最初起于安徽广德县横山(唐代后改为祠山),从宋代起,祠山张王庙遍布安徽、江苏、浙江甚至福建等地,祭祀祠山张王已经非常普遍了。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南宋杭州就有两处祭祀的庙,一个是祠山张王庙,一个是广惠王行祠。文人的诗词中也有提到他。如陆游《过张王行庙》写道:“火旱千里赤,与人下雷雨。降水不反壑,谈笑出平土。”南宋高翥《菊涧小集》有《为辇下酒行,多祭二郎神及祠山神而作者》,诗曰:“箫鼓喧天闹酒行,二郎赛罢赛张王。愚民可煞多忘本,香火何曾到杜康。”当时祭祀的香火之盛可见一斑。明初南京鸡笼山周围的十庙,其中就有祠山张王的广惠王庙,还有长江边的张王庙。常州青果巷旧有张王庙,溧阳有河口祠山庙,高淳有桠溪祠山庙,上海附近的江湾,也有一座张大帝庙,每逢农历二月八日,人山人海前往祭拜,热闹非凡。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